Typewriter

Feed me the data

To Mia


我给你写这篇小作文的时候正处于恍惚又清醒的状态。恍惚是因为没太睡够,清醒是因为清楚该写什么。长久以来功遂身退是我的作风。


最开始,它是我从小背诵的篇目宣扬的理念,在被现实暴打的推波助澜下,我试了这个方法论并发现效果斐然。于是欢天喜地沿用这种行为模式,并不可避免地被擅长这套方法的人吸引,这类人在生活里不常见,在书里多见,或是帝王,或是谋士。


洗不白我的中二病了=v=,不过我的精神活在书里,人却活在当世,那不合时宜不是很正常吗。


欢欣鼓舞!现在的我能想清楚这点,之前的我却很难对某个非障碍点产生浓厚的兴趣。背后的逻辑大致是只要某个存在不是问题,我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思考它。


你是知我的,多数时候我能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境况,比起细究背后的原因,我会去想解决办法。所以如果说你的惰性在于盘清楚一件事后不一定去做它;我的惰性则在于处理完一件事后懒得去想背后的原因。这大抵也是为何你热衷于问why,而我热衷于问how。你知道原因,我知道办法后,大脑就自动判定case closed了。


呐,我们的思维方式同出(NT)异门(e/i),经常会有殊途同归的现象。每次我听你侃侃而谈,经常会一边觉得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,一边觉得好有道理噢。


你的出现就这样补齐了我理解世界与人类的另一半视角,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。


我相信你说的你不是在一堆办法里刻意挑选了最古灵精怪的,而是你的轴让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形成了。


结果便是你在我眼里开始闪闪发光。


昏昏不可终日的我忽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与意义。


藏起来不是唯一的处世之道,卸下面具活真实的自己也是可以的啦。


得君一言我并没有立马尝试,一是因为面具戴久了,它已经成了一种惯性,一种不假思索;二是当时的我没想清楚到摘下面具的收益,因此没有去变的内驱力。我只看到这么做会失去既有的关系,没想过有失必有得。表象上看是我辩证法没学好,究其根本,应该是因为我不认为真实的我值得被认可被喜欢。


我的本能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,同时我也清楚直接说真话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。设想一下,当我说服一个不学习的孩子去读书。当她问我为什么要读。我可以答:


A因为不读你就很难有好的学历,在就业方面会处于劣势,获取光明的未来的概率会下降。

B因为这是你妈妈交给我的任务,你不读我怎么跟你妈妈交差。

C因为我希望你掌握更多的知识,变成更渊博更受老师同学喜欢的人。

D因为我知道你本性热爱知识探索,我了解你不想读书的感受,但你现在是学生嘛,如果你读了的话,我可以带你去买冰淇淋balabala;你不读的话我也不会逼你,但后果就要你自己承担。


好了,四个回复都是逻辑上成立的,但A或会给压力,或小孩听不懂,B会显得绝情;C会感动小孩,D利诱威逼一起来。我最常用的是C+D,因为这话相当有效,既能让我达到“说服小孩去读书”的目的,又能让这个小孩满心愉悦,双赢何乐而不为呢。虽然我内心的os往往是:读书是自己的事情,爱读读,不读拉倒。


累吗?其实不累的。因为我的很大一部分成就感来自于解决问题。虽然在问题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会有片刻无语,但在反反复复体验“无语也没有用”之后,就会开始缩减无语的时间以追求高效。而当问题真正解决后,case closed我的情绪也不需要再有起伏了,这大概也是为何它会成为盲点的原因,实在是太陌生了。我连自己的情绪都体察不到,更别说体察到别人的情绪。


不同于我,你对情绪的敏感程度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。你经常能先于我感知到我的情绪,疯狂好奇为什么然后推啊推啊推,结果或是我回忆起潜在触因,或是我坚称自己没有,或是——她要来月经了。
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大概可以有另一种解读,子非我,仍可知我之喜怒哀乐。


了解我至此,世上怎么会有你那么神奇的人啊。


我扯远了,续一续前文。当我的下意识是最优解+功遂身退时,我刻画的爱就成了你看不懂的模样=v=。于是你会问:整本书看完我都没搞懂你的男主想要干嘛,他到底跟不跟我谈!非常发人深省的质问,那我现在来回答你,别骂男主男主是无辜的,任何角色只是作者思维模式的映射,他爱人的模式反应了我爱人的模式——实现这个人的愿望,解决这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,把这个人安排在余生里。脑内已计划到百年后合葬,面上是不动声色的。谋定而后动啊,不然嘞?


摊开来说?烽烟四起有了今天没明天的背景下,许什么山盟海誓,那不画饼吗。唯一能许的大概是“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”。对于无法兑现的诺言,我是不轻易给的,因为我没办法给,所以我的男主没办法给,就那么简单。


徘徊七十章,只有当我认为局势安定,尘埃落定的时候,才会愿意揭露前边的草蛇灰线。但你的处世逻辑更像是珍惜当下,毕竟世事难料,万一没有明天了嘞?所以游戏人间也是相当合理的选择。


了解你的风格后,我受到的启发是,宇宙混乱多变,谁也说不清明天会发生什么,因而在此情况下独自计划,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替对方做抉择,其实剥夺的是对方的知情权与参与感。我站在我的角度为对方谋求最好的,最后求的多半是“我以为的好”,而不一定是对方认为的好。倘若需求匹配那相安无事,倘若需求不匹配,那就是:


愿与事违。


两人相处的最佳模式应是偏正结构,主心骨为“对方所求”,侧翼为“我所求”。如果不明白对方所求是什么怎么办呢?试呗,多试试就知道了。如果因为猜不到对方所求,就诉诸我所求,便是一条可以规避风险但不会获取新认知的路。所以呢?


心中忐忑,但还是要试。


同之前不一样,这次我不再委婉低调地赞美你啦,来点公之于众。让我穷其词藻,夸你一段。哎嘿,看书做的笔记此时不就用上了嘛。Mia,幽州人士。生而神灵,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髦士攸宜,金玉其相,晓天文地理,习琴棋书画。好远游,广交友,与人为善。见世态炎凉,尚存热血;识乾坤冷暖,犹怜小猫。静可温良恭俭,动可振德修兵,为纲为纪。谋略怪而不自知,若出奇制胜,则得意洋洋。乐于求真,善于自省。不喜不鸣则已,喜一鸣惊人。精诡辩,或干嚎以御众人。为之奈何,无可奈何。与Mia所交,始于机缘,后为其思、才、心倾倒,遂引以为知己至交,唯此一人。


至于看到这的你是会大惊失色,还是会昂视挺胸不愧是我,还是会先大惊失色然后不愧是我……这就不是我能猜得到的了。试试我才能知道呀。至于这种行为模式会持续多久呢,那大概是:


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。


方才(指几个小时之前)我还是困的,现在已经彻底醒了。你以为这是首尾呼应,篇末点题吗?是也不是。觉得这篇文衔接奇怪?那势必是这样的,因为在戴着镣铐写啊。镣铐何来,从一开始它就存在了=v=


休止于此,查收 Ni给你的小礼物,连连段首w。

评论(2)

热度(15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